close

五元素

中國西周末年,已經有了一種樸素唯物主義觀點的「五材說」。從《國語·鄭語》「以土與金、木、水、火雜,以成萬物」和《左傳》「天生五材,民並用之,廢一不可」到《尚書·洪范》「五行:一曰水,二曰火,三曰木,四曰金,五曰土。水曰潤下,火曰炎上,木曰曲直,金曰從革,土爰稼穡。潤下作鹹,炎上作苦,曲直作酸,從革作辛,稼穡作甘。」的記載,開始把五行屬性抽象出來,推演到其他事物,構成一個固定的組合形式。

在戰國晚期鄒衍提出了五行相勝(剋)相生的思想(用來說明王朝統治的趨勢),且已把勝(剋)、生的次序固定下來,形成了事物之間相互關聯的模式,自發地體現了事物內部的結構關係及其整體把握的思想。

就在這個時期,《內經》把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,這對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積累的大量臨床經驗,形成中醫特有的理論體系,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。

漢代董仲舒又把五行賦予道德含義,認為木為仁,火為禮,土為信,金為義,水為智。東漢時期,王充《論衡》著述中,曾提到:『五行之氣,天生萬物。以萬物含五行之氣,五行之氣更相賊害。;故天用五行之氣生萬物,人用萬物作萬事。不能相制,不能相使,不相賊害,不成為用。金不賊木,木不成用。火不爍金,金不成器。故諸物相賊相利,含血之虫相勝服、相嚙噬、相啖食者,皆五行氣使之然也。』

依據五行的理論,五行之間存在著相互生剋的規律,就相互生剋的原理,概括和說明事物關係和發展變化的基礎觀點。生者,滋生、促進、助長;克者,制約、克制、抑制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常.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