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在恐懼害怕的世界裡,虛擬的空間為我們製造出兩個循環機器,一為內疚,不斷在過去的記憶經驗裡提醒我們『為何剛剛沒這樣做,如果有的話就不會這樣了!』,好讓自己不斷身處懊悔當中;二為尋找錯誤,不停的在發現『哪裡、那裡、這裡,一定還有什麼是不足的』,讓自己否定自己而關閉自己。
這即是小我定律的循環,這不是「它」→尋找「它」→回身再告訴自己「這不是它」。
【案例測驗】:

當現實與理想中的自己有了落差,而你正面對著鏡子,請問你會做出下列哪個反應:

 

A.看到鏡中的自己,知道自己很失敗,所以,立即躲避不看鏡子。

B.看到鏡中落差的自己,為自己鼓勵打氣,並做出打氣的模樣鼓舞自己。

在經驗法則當中,多半選擇B選項者居多。但,不由得要與大家分享另一個思維,難道只有這兩個選項嗎?

當我們正在猶豫選擇A或B的同時,其實已經落入框架模式=經驗法則。我們來看看A選項,「看到鏡中的自己,知道自己很失敗,所以,立即躲避不看鏡子。」,這是內心存在著過去,也就是過去經驗告訴你,你跟理想落差很大、你根本沒有改變、你是失敗的…等心理意識。因此,當面對鏡子的那一刻,會產生恐懼的害怕心理。

而B選項,「看到鏡中落差的自己,為自己鼓勵打氣,並做出打氣的模樣鼓舞自己。」,這裡捨棄了過去的心境,迎抱著未來,相對的仍然是處於『框架模式=經驗法則』,差異的地方是,不會認為自己是失敗的、沒改變,而是認為我仍可以像我理想中的樣子在未來呈現。

上述的心理狀態,是否已經發現到一個很巧妙的地方!沒錯,這兩個選項各自代表著【過去】和【未來】。乍看之下,也並無任何錯誤,再仔細發覺,我們少了【當下】,不是嗎?
【當下】的定義是,無論是A選項或B選項,只有我們『接受』現下的不完美與缺失,才能擁有『開放』更多發展的窗口,進而為自己開創無數個未來選項,甚至於超越原有的目標設立。

活在當下,「接受它」、「開放它」,而不是選擇「阻抗它」,要不然,仍舊無法遠離『內疚』、『尋找錯誤』兩大循環機器的糾纏。這也是創立屬於自己喜樂平安的「自心」的不二法門。

42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常.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